近年来,一些非法分子冒充保险从业人员,打着“代理维权”的幌子,以“内部有资源”等虚无的名义通过电话、微信、短信等途径告知保险消费者可以办理全额退保,骗取保险消费者的信任,最终达到非法获取利益的目的。现提示广大消费者:保持谨慎,切勿轻易相信“代理退保”,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识别非法“代理退保”陷阱
1.识别信息来源是否可靠。如今信息化的时代,消费者可以通过浏览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获取信息,第三方个人或机构通过在上述平台发布保险知识以及全额退保的案例,放大消费者的亏损心理,打着“专业保险从业人员”的幌子,让消费者委托其代理退保。
2.识别重要敏感的身份信息是否存在泄露的风险。非法分子可能诱导消费者签署服务协议,收取高额的代理手续费用,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码等涉及个人隐私的重要身份信息。
3.识别行为言语是否合法合规。非法分子可能利用消费者的信任,歪曲保险产品的责任,教唆消费者故意编造投保事实,怂恿或代替消费者通过电话录音、微信聊天等方式诱骗销售人员回复,制造虚假证据,使用其惯用的全额退保话术,以消费者代理人的身份向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投诉。
4.识别自身合法权益是否被侵害。非法分子教唆消费者在接听到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官方电话时,保持“一切事宜交给代理人”的态度,诱导消费者断绝与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的直接接触。甚至部分第三方机构或个人非法胁迫消费者,通过扣留保单、身份证件等手段对消费者加以控制,从而牟取更多的利益。
二、非法“代理退保”给消费者带来的危害
1.自身合法权益被侵害。第三方机构或个人可能在收取高额手续费的前提下,使用非法手段恶意胁迫消费者将退保金额全部转至其账户,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财产安全。阻断消费者与金融机构或者监管部门的直接沟通,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以及依法求偿权。非法使用消费者的个人身份信息以及金融信息,侵害了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权。无视与消费者签订的服务协议,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忽视消费者的个人意愿,非法胁迫消费者妥协,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2.丧失自身原有保障。第三方机构或者个人为了牟取更大的利益,通过歪曲事实、夸大损失等手段极力怂恿消费者退保,隐瞒退保带来的影响以及风险,不顾消费者是否有健康保障,甚至在退保之后,转而向消费者介绍“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丧失了原有的健康保障。
3.涉嫌违法犯罪。第三方机构或个人可能捏造从业资格证,非法执业;并在“代理退保”过程中,利用非法手段侵害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诱导消费者非法获取证据,歪曲事实,并伪造证据,上述行为均涉嫌违法犯罪。
4.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第三方机构或个人获取到消费者的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码之后,会在网贷平台上办理贷款或者办理信用卡,甚至可能存在银行卡账户被盗刷或转账的风险,进而影响消费者的个人征信,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和信息安全。
三、警惕非法“代理退保”侵害,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1.把握好作为金融消费者的各项权利。作为金融消费者,拥有合理合法的财产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受教育权、信息安全权等基本权利,如果消费者对保险产品有疑惑或相关服务需求时,可以通过相关金融机构的官方渠道进行反馈。若在购买金融产品或者享受服务过程中发生纠纷,可以直接向金融机构进行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若通过投诉金融机构未能解决纠纷,也可以通过调解、仲裁以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正规渠道进行维权。
2.加强自身的保险意识,谨慎办理退保。退保后,若想再次购买健康险,可能会因为健康状况的变化、年龄的增长或其他因素,面临被拒保或增加保费的风险。因此消费者需要按照自身的保险需求,结合自身经济情况以及风险承受能力,衡量是否必须提前终止保险合同。若想购买新的金融产品,需防范“高收益”等诱导说辞,识别非法渠道,避免个人权益受到侵害。
3.提高识别防范风险的能力。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切勿轻易泄露个人重要隐私信息以及敏感金融信息,避免被非法使用,危害自身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保持警惕性,提高识别“代理退保”骗局的能力,防范信息泄露风险以及财产非法转移或利用的风险。如果识别到风险或者受到非法侵害,应该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保护自身合法权益。